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论衡】朱威烈:从学路探索到智库建设-对中国中东学科发展的探索

2018-01-12 朱威烈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学人简介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朱威烈先生,1941年生,浙江嘉善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同年赴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文化研究室主任、阿拉伯语系主任、社科研究院院长、中东研究所所长、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等。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任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科委综合研究学部委员、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约旦皇家伊斯兰思想研究院院士、埃及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等职位。朱威烈先生编撰和翻译《国际文化战略研究》《站在远东看中东》《世界热点:中东》《中东反恐怖主义研究》《简明汉阿词典》《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无身份世界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中东艺术史》《十字路口》等30余部著作,主编《当代中东国家社会与文化》丛书数十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邀请朱威烈先生撰文介绍其治学与学科建设的经验,以为我国的中东研究提供借鉴。

年届77,迟暮之感自很难免,一生顺逆境遇会不时跃然脑际。回想起来,童年岁月幸赖慈父母荫庇而快乐无忧;青年时期虽生活条件、客观环境屡历艰辛,然终能自勉自励、不墮心志;改革开放以来身心俱获解放,亦是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学人无不额手称庆,迈向可以专心做事做学问的好时代。如果说个人还有点尚堪说道的话,那主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我这数十年经历虽有起伏,但总体平常,概而言之,可谓一生在学: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读书求学,到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逾半个世纪,都未曾离开过学习。中国古训“活到老,学到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学习。中国学人特别是教师,能始终置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当是一件幸事。


只是就学习而言,我虽努力追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但毕竟才蔽识浅、心多旁骛,终难渐臻其境。而今则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更只能怅怅自叹。勉强要说一点治学心得,那便是学科建设——贯穿了我教师生涯的执教历程和工作轨迹。


回望幼少时曾在西子湖畔度过8年,养成了我好幻想、多憧憬的心性。中学阶段在沪杭两地读重点中学,培育起较强的进取精神。北大5年,则得以拓宽眼界,在潜意识里确立起大多数同龄人都具有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从报效祖国的高度回望自己的生平,我能述及的有意义的工作,主要是推动学科发展、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工作这三个方面。

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